《封神演义》中,姜子牙被描绘为“白首牢骚类野人”,形象上显得寒碜且屡遭嫌弃。即便在小说中,他虽未能修成仙道,但其命运的坎坷与努力却令人动容。元始天尊曾对他寄予厚望,然而下山后的姜子牙却遭遇了种种困境:尝试手工编织无人问津,经营酒店亏损严重,甚至在贩卖牛羊肉时因触碰禁屠令险些被捕。直到七十岁前,他的生活可以说是异常落魄。
姜子牙本名吕尚,出自羌人部落中的吕氏部族,可能担任过小首领。商朝时期,尤其是纣王帝辛执政期间,盛行以异族首领作为祭品的人祭习俗,使得姜子牙所在的羌人部落成为牺牲品的主要来源之一。在这种背景下,西伯侯姬昌所属的周人群体肩负起了反抗商朝的任务,而姜子牙与姬昌的合作,则像是两个世仇部族间的一次和解尝试,双方都怀揣着各自的目标——一个是希望拯救自己的部族,另一个则是意图推翻商朝统治。
关于姜子牙早年的经历,有推测认为他曾作为外族首领被押送至商朝首都,在那里历经艰险后逃出生天,成为一名底层*民——屠夫,并借此机会深入了解商朝内部情况。这与历史记载中的“太公望年七十,屠牛朝歌,卖食盟津”相吻合,显示出现实中的姜子牙与小说中的形象相差无几,前期的生活同样充满了挑战。
与此同时,《封神演义》中还描绘了许多离奇的情节,如纣王为了验证姬昌占卜能力的真实性,残忍地将伯邑考制成肉酱考验姬昌。尽管姬昌事先通过占卜得知此事,但他依然选择了忍辱负重地接受这一残酷考验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考古学家发现了姬昌年轻时居住的地方,这里不仅有普通的院落,还有一个地下室,里面存放着超过一万片龟甲,表明姬昌在此开始了他的占卜生涯。由于学习商王通神占卜技术被视为大逆不道的行为,姬昌只能秘密进行研究,生怕被人告发或引起商朝注意。
至于《封神演义》中最引人注目的环节,莫过于最后的封神仪式,共封了365位正神。虽然纣王因其昏庸无道而被视为负面角色,但他仍被封为天喜星,主管姻缘事务。这背后的原因涉及封神榜的规则:已成仙者通常不愿上榜,因为这意味着自降一级;而纣王作为商朝君主,按福源属于人道至尊,因此上榜概率较高,但最终获得的职位相对较低,这也符合逻辑。
姜子牙未被列入封神榜的原因是他尚未去世,再加上元始天尊早已指出他命薄难成仙,只能享受人间之福。对于是否拥有神的称号,姜子牙似乎并不在意,因为他深知自己的使命在于人间,而非追求超凡入圣的道路。这种选择或许正是他智慧与洞察力的体现,也是他独特人生哲学的一部分。